投稿郵箱:hebeizx2024@126.com
您當前的位置 : 河北政協(xié) >> 政協(xié)概況 >> 文史資料
難忘的懷念
2020-01-17 15:19:00 來源:中國政協(xié)文史館
A- A+

  在《毛澤東書信選集》中有一封毛主席寫給我的信:“靜文同志,10月間的信和徐先生所繪奔馬,早已收到,甚為感念。茲派田家英同志詢問你們的情況,如有困難,請告之為盼!順致敬意。毛澤東,1953年12月13日。”讀著這封信,我不禁回想起50年代初的往事,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如在眼前。

  1951年,徐悲鴻在家中創(chuàng)作《毛主席在人民中》。

  1953年9月26日,悲鴻因過度勞累而在會場突發(fā)腦溢血癥,送醫(yī)院醫(yī)治無效不幸早逝。這沉重的打擊猛烈地向我襲來,我的心情極為痛苦。當我含淚檢視悲鴻的遺物,決心將悲鴻的全部作品和全部收藏捐獻給國家時,見到了悲鴻所畫的一幅準備送給毛主席的奔馬。畫面是一幅用墨潑繪的駿馬,它高高地昂起頭,如疾風閃電似地向前飛奔。在畫面的右側(cè),悲鴻用蒼勁的字,題寫了:“百載沉疴終自起,首之瞻處即光明”,表現(xiàn)了悲鴻所感受的人民獲得解放之后那種無比歡欣鼓舞的心情。自鴉片戰(zhàn)爭以來,中國遭帝國主義侵凌的時代從此結束,舉目展望國家的前途,悲鴻感到無限光明。這幅作品抒寫了悲鴻對中國共產(chǎn)黨和毛主席的敬愛。于是,我托人將這幅畫送給了毛主席,以完成悲鴻的遺愿。毛主席在12月13日給我寫了回信,并請?zhí)锛矣⑼舅徒o我。

  徐悲鴻《奔馬》(1953年)

  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上午,當時我已到北京大學學習,正在上課的時候,忽然校長室派人到教室里找我。當我迎著凜冽的寒風向校長辦公室奔跑的時候,我不知道發(fā)生了什么意外的事。自從突然失去悲鴻以后,精神上難以治愈的創(chuàng)傷,使我就像一只驚弓之鳥,時刻害怕再有什么災難落在我的頭上。

  當我憂心忡忡地跑進校長辦公室時,田家英同志立刻站起來,將毛主席親筆書寫的信交給我,并且對我說,毛主席交給他這封信后,當他走出屋子時,毛主席又把他叫了回去,細心地囑咐說:“要告訴廖靜文同志,一定要她把徐先生遺下的幼小兒女好好撫養(yǎng)成人。”讀著毛主席關懷我的信,聽著田家英同志述說的充滿感情的話,我的淚水止不住從雙頰滾滾流下,以至低聲啜泣起來。雖然,當時我確有不少困難,既要學習,又要撫育兩個年齡太小的孩子,但是,我沒有向主席提出要求什么照顧,只是請?zhí)锛矣⑼巨D(zhuǎn)達我對毛主席的感激,同時,請他告訴毛主席放心,我一定會把悲鴻遺下的兒女好好地撫育成人,教育他們繼承父親的遺志。

  1950年,徐悲鴻和廖靜文在北京。

  在以后的日子里,我曾多次想,毛主席日理萬機,多么繁忙啊,但卻如此細致地關懷著我和孩子們,這說明毛主席對悲鴻是多么尊重。我認為這不僅是對悲鴻個人的尊重,而是對我國知識分子的尊重。

  我也難以忘記,在1948年冬天,解放大軍正對北平展開包圍時,悲鴻老友田漢同志忽然秘密地從解放區(qū)來到我們家里,帶來了毛主席和周恩來同志對悲鴻的囑托。田漢同志穿著一件厚厚的棉袍,戴一個大口罩,脖子上圍一條很大的毛線圍巾,帽子壓得低低的,幾乎把前額都遮住了,我們差一點兒認不出他。我記得那是一個停電的夜晚,在搖曳的燭光下,田漢同志滿懷歡喜地告訴我們:“我來北平之前,見到了毛主席和周恩來同志,他們希望悲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離開北平,并盡可能在文化界多為黨做些工作。”聽到毛主席和周恩來同志在指揮全國人民解放戰(zhàn)爭的戎馬倥傯之際,還掛念著北平的文化界,掛念著悲鴻,我們?nèi)f分感動。當時,雖然我們還沒有見過毛主席,但我們覺得他離我們很近很近,我們仿佛聽見了他那溫和的帶有濃重湖南鄉(xiāng)音的話語。

  外面,狂嘯的北風把窗戶搖得“咯吱咯吱”作響,遠處傳來警車尖厲的呼叫……

  1949年,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北平的解放,悲鴻才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,并親切地互相交談。雖然,悲鴻的年齡比毛主席小兩歲,但毛主席還是尊稱悲鴻為“徐老先生”,他很關懷悲鴻的工作和健康。

  1949年11月29日,毛主席應徐悲鴻請求為國立美術學院題寫校名,并復信。

  悲鴻生前曾多次寫信給毛主席,毛主席每次都親筆回信,而且都是用墨筆書寫在白色宣紙的素箋上,整齊而瀟灑。從字里行間,可以感受到毛主席的謙虛和對知識分子的關懷與重視。

  在那些流逝了的歲月里,每當我展視這些墨跡猶鮮的書信時,對毛主席的崇敬和對往事溫馨的回憶,便油然而生,使我久久地陷入沉思默想中。這時,仿佛有一陣清新的風緩緩地從我的心上吹過,拂去我的憂傷和抑郁,激起我對黨更加真摯的熱愛和深情……

  本文選編自全國政協(xié)暨遼寧省政協(xié)等文史資料委員會編《肝膽相照見真情》,圖片為編者所加。作者廖靜文(1923—2015),湖南長沙人。徐悲鴻夫人。曾任徐悲鴻紀念館館長、徐悲鴻畫院名譽院長等職。

責任編輯:趙文強

版權所有: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 冀ICP備06000849號-1

網(wǎng)站主辦:政協(xié)河北省委員會辦公廳

技術支持:長城新媒體集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