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郵箱:hebeizx2024@126.com
您當前的位置 : 河北政協 >> 《鄉(xiāng)音》
瓷枕上的“蹴鞠童子”與宋代“國球”
2024-01-17 09:59:56 來源:《鄉(xiāng)音》
A- A+

瓷枕上的“蹴鞠童子”與宋代“國球”

李立華

  新一屆“世界杯足球賽”又開始了,看球說球將再一次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樂事。經專家學者考證,足球最早起源地應是中國,古代中國的蹴鞠(蹋鞠)就是現今足球運動的雛形,后來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,發(fā)展成為現代足球。2004年7月15日,時任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宣布,足球起源于中國——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齊國的都城臨淄。蹴鞠,曾在古代中國長期盛行。尤其宋代,蹴鞠空前火熱。從皇帝高官到平民百姓,皆以踢球為樂。眾多與與蹴鞠有關的文物,直觀證明了宋代“國球”的熱度。

  蹴鞠,源遠流長的古老運動

  蹴鞠,又名“蹋鞠”“蹴球”“蹴圓”“踢圓”等。“蹴”即用腳踢,“鞠”系皮制的球,“蹴鞠”就是用腳踢球。目前可見的文獻中,最早有關“蹴鞠”的記述見于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,蘇秦游說齊宣王說:“臨淄甚富而實,其民無不吹竽、鼓瑟、蹋鞠者。”齊宣王在位時間是公元前319年—公元前301年,說明距今2300多年或更早,蹴鞠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。

  漢代劉歆編著的《西京雜記》中謂,劉邦當了皇帝之后,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(yǎng)老,吃穿用度極盡豪華,終日看歌舞伎樂表演。但是,劉太公卻并不滿意,整日悶悶不樂。原來,他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,接近販夫走卒、屠狗殺牛之輩,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、蹴鞠。于是,劉邦下旨在長安城東百里處,仿照沛縣豐邑的規(guī)模造一座新城,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到新城居住。劉太公也遷到那里,終于又過上了“斗雞、蹴鞠為歡”的日子,這才心滿意足。另據《漢書》記載,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、蹴鞠比賽為內容的“雞鞠之會”,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(yǎng)了會踢球的“鞠客”(類似于今天的球星)。漢代還出現了一部專門研究蹴鞠的專著《蹴鞠二十五篇》,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(yè)書籍,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體育專業(yè)書籍,可惜后來失傳了。

  唐朝時期,蹴鞠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技術革新,制球工藝有兩大改進: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成用八片尖皮縫成的球殼,球的形狀更圓了;二是把球內塞毛發(fā)改成放一個動物尿脬,演變成為吹氣的球。這樣一來,球體輕了可以踢得更高,連女子也開始踢球。“球不離足,足不離球,華庭觀賞,萬人瞻仰”成為民間常見的情景。到了宋代,蹴鞠更是空前火熱。司馬光的詩句“東城絲網蹴紅毬,北里瓊樓唱石州”,描寫的是城市踢球;陸游的詩句“鄉(xiāng)村少年哪知此,處處喧呼蹴鞠場”,則是描寫鄉(xiāng)村踢球……可見蹴鞠在宋代發(fā)展成為一項全民運動,無論城市鄉(xiāng)村無論男女老少,都對蹴鞠情有獨鐘。蹴鞠,堪稱當時的“國球”。

  蹴鞠,深受孩子喜愛的游戲

  河北磁州窯有一件“童子蹴鞠圖”瓷枕存世,現藏河北博物院。該瓷枕枕面繪畫的就是一個正在全神貫注踢球的小童子。小童梳雙丫發(fā)辮,上穿左衽窄袖花衫,下穿肥腿長褲,腰系緞帶。“童子蹴鞠圖”巧妙定格了踢球小童的一個瞬間動作:雙臂外張,手藏袖內,上身前躬……畫面形象生動,人物呼之欲出。“童子蹴鞠圖”瓷枕,既是古代瓷器中描繪兒童形象的代表佳狀更圓了;二是把球內塞毛發(fā)改成放一個動物尿脬,演變成為吹氣的球。這樣一來,球體輕了可以踢得更高,連女子也開始踢球。“球不離足,足不離球,華庭觀賞,萬人瞻仰”成為民間常見的情景。到了宋代,蹴鞠更是空前火熱。司馬光的詩句“東城絲網蹴紅毬,北里瓊樓唱石州”,描寫的是城市踢球;陸游的詩句“鄉(xiāng)村少年哪知此,處處喧呼蹴鞠場”,則是描寫鄉(xiāng)村踢球……可見蹴鞠在宋代發(fā)展成為一項全民運動,無論城市鄉(xiāng)村無論男女老少,都對蹴鞠情有獨鐘。蹴鞠,堪稱當時的“國球”。

  蹴鞠,深受孩子喜愛的游戲

  河北磁州窯有一件“童子蹴鞠圖”瓷枕存世,現藏河北博物院。該瓷枕枕面繪畫的就是一個正在全神貫注踢球的小童子。小童梳雙丫發(fā)辮,上穿左衽窄袖花衫,下穿肥腿長褲,腰系緞帶。“童子蹴鞠圖”巧妙定格了踢球小童的一個瞬間動作:雙臂外張,手藏袖內,上身前躬……畫面形象生動,人物呼之欲出。“童子蹴鞠圖”瓷枕,既是古代瓷器中描繪兒童形象的代表佳作,也是反映宋代蹴鞠歷史的重要實物。

  宋人江少虞《宋朝事實類苑》卷五十二中“蹴鞠”條稱:“蹴鞠以皮為之……蹴踏為戲樂也。”這種游戲,不但成年人喜歡,孩子們更是喜歡。因此,宋代“蹴鞠童子”題材的文物很常見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蘇漢臣的《長春百子圖卷》,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百童嬉戲的情景躍然紙上,整幅畫筆法工整,人物衣著細膩,四季景色分明,孩童個個天真活潑。其中,有4個孩童蹴鞠的場景:右邊的童子忙著顛球,另外3個人則全神貫注地注視著他,畫中的鞠球由赤、青、藍、赭等不同顏色的皮革制成,細節(jié)生動,具體可感。蘇漢臣是北宋宣和年間的畫院待詔,以畫兒童題材的作品見長,他下筆纖細、準確,善于把握特定環(huán)境下兒童的心理動態(tài),并通過兒童的活動來反映風土民情。

  蹴鞠,宋代的全民運動

  畫《長春百子圖卷》的蘇漢臣,還有一幅著名畫作——《宋太祖蹴鞠圖》。自宋、元以來,這幅畫廣為臨仿傳流,詩文吟詠,世代相襲。所以,《宋太祖蹴鞠圖》摹本頗多。這些摹本,大多出自于歷代名家之手,元代錢選、元代胡廷暉、明代文徵明、清代黃慎,都曾摹畫過《宋太祖蹴鞠圖》。故宮博物院所藏宋末元初畫家錢選摹本,以寫實手法描繪了宋太祖趙匡胤、宋太宗趙光義與群臣一起蹴鞠玩樂的情景。設色淡雅,用筆細勁有力,線條頓挫有致,蹴鞠者競技之動勢,與圍觀者凝神之靜態(tài),無不生動形象,各臻其妙。畫中,除宋太祖、宋太宗外,還有石守信、黨進、楚昭輔等宋朝開國元勛——“球員”們。連開國皇帝和朝中重臣都鐘愛蹴鞠,宋代“國球”的盛況可見一斑。

  關于宋人踢球,施耐庵在《水滸傳》中有生動描述:“才踢幾腳,端王就大聲喝彩,高俅隨即將平生的本事都使出來取悅端王。說實在話高俅踢球的樣子確實好看,那氣球仿佛充滿黏性似的,在他的身上彈起落下再彈起……”宋代蹴鞠的踢法,有用球門和不用球門兩種,不用球門的叫“白打”。所謂“白打”,有“腳頭十萬踢,解數百千般”之說,意指用頭、肩、背、胸、膝、腿、腳等部位完成的一套踢技,“白打”高手能使“球終日不墜”。由此可見,宋代蹴鞠已由最早的射門比準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(fā)展。

  宋代人對于鞠球的質量要求是很高的,球殼須用“十二片香皮砌成”,原料是“熟硝黃革,實料輕裁”;工藝是“密砌縫成,不露線角”;球的成品要“正重十二兩”;規(guī)格要“碎湊十分圓”……關于這一點,無論《宋太祖蹴鞠圖》,還是“童子蹴鞠圖瓷枕”,都是極好的實物例證,畫面上的鞠球在縫制外形上與現代足球并無二致。

  雖然,宋代鞠球與當代足球用球并無二致,但古代中國的蹴鞠,與當代足球運動還是有著很大差異的。二者之間最根本的不同體現在:蹴鞠的競技和激烈程度遠遠不及當代足球。早期蹴鞠,一類屬于表演性質,另一類單純是為了愉悅身心。唐宋以后,蹴鞠變得越來越像是一種展現技巧的游戲。

  明朝朱元璋統治時期,蹴鞠厄運突然降臨: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,朱元璋首先在軍士中頒布禁令:“鞠圓者卸腳。”這種酷刑軍紀,雖然沒有從根本上禁止蹴鞠運動的目的,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人們對這項活動的興趣,進而阻礙了足球運動在我國的發(fā)展。清朝時,統治階級將原有的足球運動改為冰上游戲,蹴鞠徹底走向衰落。

責任編輯:劉博

版權所有: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 冀ICP備06000849號-1

網站主辦:政協河北省委員會辦公廳

技術支持:長城新媒體集團